2025年9月12日
和諧之家 「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
香港童年逆境經驗(ACEs)研究報告 新聞稿
- 逾半受訪港人曾歷童年逆境 精神虐待及情感忽視最普遍
- 關注跨代暴力及童年逆境經驗
- 關注對兒童精神健康及保護意識不足,包括童年受虐、忽視及兒童求助訊號
- 提升家長自身成長與育兒意識,提升正面效能、預防虐兒及家庭暴力
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下稱「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並由和諧之家推行,希望與童年時曾於原生家庭中經歷缺失、傷痛或暴力的成年人同行,減少受童年逆境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 的影響。
香港童年逆境經驗(ACEs)研究報告由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首席研究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李嘉惠教授團隊進行,為全港首個採用科學化隨機取樣的ACEs調查研究,旨在探討香港成年人ACEs的普遍性及其對個人健康、人際關係和文化觀念的長期影響。這項研究歷時18個月(2023年11月至2025年5月),採用量性/質性混合方法,包括全港性電話調查(818份有效問卷)和16位受童年逆境經驗影響的人士進行口述訪談。研究發現,香港童年逆境問題較全球更為嚴重,且與心理健康、家庭暴力及社會文化觀念密切相關,並提出干預建議。
有見香港的ACEs問題普遍且影響深遠,涉及心理健康、家庭暴力與文化觀念等多層面。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研究和服務團隊呼籲社會正視童年創傷的跨代循環,並通過早期預防、文化反思與全人支援,幫助曾經歷ACEs的人士走出逆境,建構更健康的社會環境。團隊指出,可從「預防、介入、治療」三個層面著手,結合社會服務與相關政策配合,處理ACEs及跨代暴力問題。
預防層面
建立高風險家庭早期識別機制
預防措施方面,首要任務是建立高風險家庭早期識別機制。建議可透過在母嬰健康院、學校等場所進行系統性篩查,及時發現潛在童年逆境經驗的家庭,並推廣非暴力管教理念。同時需加強公眾教育,提升社會對肢體暴力、情感忽視等童年逆境經驗的認知,強化兒童保護意識。
家庭正向管教教育
另一首要之務是加強家庭正向管教教育。建議透過學校、社區中心及大眾媒體等,全面推廣非暴力管教技巧。同時應開設系統化的家長教育課程,協助父母提升情緒管理能力與親職技能。
正視「目睹家庭暴力」和「精神暴力」
研究數據顯示,有30.8%的受訪者曾經歷精神虐待,32.5%曾遭遇情感忽視,但現行統計系統未能充分反映實際情況。建議加強專業培訓,提升教師、社工等助人專業者對精神暴力的敏感度,除傳統認定的身體虐待、精神虐待及性虐待外,應將「目睹家庭暴力」正式納入兒童保護範圍,並加強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
介入與治療層面
全人健康模式
社會福利機構可參考並推行全人健康模式,為打破創傷的代際循環,須針對地為ACEs經歷者提供親職能力培訓,減少暴力管教行為。此外,干預措施須具備文化敏感性:針對傳統家庭觀念(如絕對服從的孝道、僵化的性別角色)設計專項教育計劃,避免這些文化因素成為創傷延續的媒介。
本地研究及加強專業培訓
目前社會缺乏本地ACEs相關研究,尤其聚焦香港文化背景(如男性主導家庭結構)下童年逆境經驗的獨特性,開展相關深入研究有助系統性地減少跨代暴力問題;並建議全面提升社工、教師及醫護人員對ACEs的敏感度,為受ACEs影響的兒童及家庭提供專項臨床心理支援,重點處理情緒困擾與親子關係修復等核心問題。
施虐者輔導計劃
針對曾經歷童年逆境、遭受家暴或目睹家暴的父母,應提供專業輔導服務,協助其提升自我覺察能力,妥善處理教養過程中的情緒困擾。透過組織支援小組等方式,幫助這些父母學習正向管教方法,從而有效打破暴力循環。對於施暴者,除必要的懲處措施外,更應實施「施虐者輔導計劃」,透過童年逆境經驗評估,提供深度介入與治療,從根本上改善其行為模式。
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簡介
由2022年10月開展,為期3年服務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並由和諧之家推行,希望與童年時曾於原生家庭中經歷缺失、傷痛或暴力的成年人同行,減少受童年逆境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 的影響。藉著探索內心的堅韌及環境資源,確認自己的需要及價值,重拾勇氣及盼望前行;促進當事人活出自主、並能於親密關係及親子關係中建立正面、和諧、關愛的相處,預防暴力及創傷跨代傳遞。
研究撮要
主要研究發現
- ACEs在香港的普遍性
- 高發生率:0%的受訪者至少經歷過一種ACEs,16.3%經歷過三種或以上,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平(38.8%和6.0%)。
- 常見類型:情感忽視(5%)、精神虐待(30.8%)和身體虐待(14.2%)最為普遍,另有1.8%的受訪者曾遭遇性虐待。
- ACEs的跨代影響
- 暴力管教循環:0%曾經歷ACEs的家長會以暴力方式(如言語斥罵、體罰)教導下一代,使用的暴力是未經歷ACEs家長的兩倍。
- 顯著相關性:經歷越多ACEs的人,越可能對子女施加暴力。
- 文化觀念的影響
- 孝道觀念削弱:曾經歷ACEs的人士,孝道觀念顯著低於未經歷者,且與ACEs數量呈負相關。
- 傳統性別角色:曾經歷ACEs的人士更反對「男性主導家庭決策」,反映對原生家庭性別不平等的反思。
- 全人健康的長期影響
- 心理健康惡化:曾經歷ACEs的人士其抑鬱(2%高風險)和焦慮(21.9%高風險)比例更高,且與ACEs數量呈正相關。
- 身心靈健康較差:曾經歷ACEs的人士,WHO-5健康指標(49分)和靈性健康(2.68分)均低於未經歷者(3.15分)。
- 親密伴侶暴力的風險
- 受害者與加害者:曾經歷ACEs的人士成為親密伴侶暴力受害者或加害者的比例更高,且與ACEs數量顯著相關。
- 曾經歷ACEs的人士應對策略
- 遠離加害者:成年後與施暴者分離,有助減少創傷壓力。
- 社區支援:機構介入(如和諧之家)能幫助他們意識創傷、重塑自我價值。
- 信仰與自我賦權:部分曾經歷ACEs的人士透過宗教或轉化經歷,找到療癒動力。
詳細研究報告,歡迎到以下的連結下載︰
https://www.jcprojectstride.harmonyhousehk.org/post/「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研究報告及服務手冊
===傳媒查詢===
陳沛恩先生( 和諧之家 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主任)
電話:2342 0072
電郵:hhcerc@harmonyhousehk.org /gabrielchan@harmonyhousehk.org
李嘉惠教授(計劃首席研究員暨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電話:3917 2091
共建支持網絡,轉化逆境經驗
網站:www.jcprojectstride.harmonyhousehk.org
#童年逆境不是我的錯 #打破創傷跨代傳遞 #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和諧之家 #ACEs